中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在炼化企业的应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设备完整性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以及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同时根据中石化传统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详细叙述了中国石化炼化板块完整性管理的试点应用及推广情况。结果显示,该管理方法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此外,文章还对今后进一步推广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希望。
关键词:设备完整性 管理体系 预防性维修 试点 应用
设备完整性管理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已成为设备管理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理论体系。为了提高设备管理水平,2013年中国石化在武汉石化开展了设备完整性管理试点工作,2017年取得了成功,目前正在进行推广。从企业试点和推广情况看,设备管理体系逐步建立,预防性维修有序开展,设备故障维修率逐渐下降,装置非计划停工明显减少,设备管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1完整性理论由来
随着完整性管理理论的应用和推广,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于1992年颁布了《高度危险性化学品的过程安全管理》法规,在14个要素中,第8要素为机械完整性(MechanicalIntegrity简称MI)。由此,完整性概念开始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
2006年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化工安全中心出版了《机械完整性体系指南》;2016年又出版了《资产完整性管理指南》。201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同意接受完整性管理体系,并于2014年1月15日发布ISO 55000《资产完整性管理系统》。
2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实施的必要性
2.1中石化传统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国石化设备管理与世界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表1所示的几个方面。中国石化的设备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设备管理标准化和共享工作开展不够;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被广泛接受、预防性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科学的KPI指标体系尚未全面建立。同时在中国石化管理改革过程中,设备管理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问题,如操作人员水平下滑、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维保单位改制后技术力量不足以及大机组等设备操作水平较低等。
国外先进企业均有完善的设备管理体系,如扬巴公司实施巴斯夫管理体系、福建炼化和延布炼厂均实施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可靠性管理体系、上海赛科实施BP的管理体系。中国石化有一系列制度,但未体系化,不能有效覆盖设备管理全过程,未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和风险管控的理念,与国外先进设备管理企业存在不小的差距。
2.2中国石化引进设备完整性管理的必要性结合中国石化设备管理现状,有必要建立一套将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与中国石化优良传统相结合、满足中国石化日益提高的精益管理要求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它可以使中国石化的设备管理在以下方面得到提升:
3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实施情况
3.2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试点情况为推进中国石化炼化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中国石化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和科技部共同立项,在武汉石化进行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试点,委托青岛安工院作为技术支持机构。
分为4个层级:第1层级是生产经营管理和HSE政策,这是设备完整性管理建设最重要的依据;第2层级是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的策略目标,由企业的决策层来制定,应符合企业的商业和HSE策略目标;第3层级是建立程序文件,明确其组织机构和各自的职责分工,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第4层级是操作文件,它和程序为特定的技术文件和程序,即确定具体的作业流程,使不同的人实施同一作业能够得到同样的结果,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维架构由管理轴(A相)、技术轴(B相)、人员轴(Z相)组成。管理轴,对设备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形成由制度、流程、表单构成的标准化流程,科学合理和标准化是其两大特点。技术轴,分专业确定技术手段,开展技术攻关。开展缺陷监测检测、故障树分析(FTA)、故障根原因分析(RC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仪表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基于风险的检验(RBI)和基于损伤模式的设备寿命预测等工作。人员轴,开展组织架构改革,建立“设备支持中心”,增强可靠性管理能力,打造“专业管理+区域服务”设备管理架构,开展设备技术岗位资格培训认证,组建5大团队和4支工程师队伍。形成“机动处管总、专业团队主建、区域团队主战”的态势,在区域内形成技术中心、管理中心、成本中心,使管理重心下移,做到分工责任明确。
4)实施预防性维修策略。
针对机泵故障率高、连续出现着火事故的问题,秉承“预防胜于治疗”理念,开始采取“预防性维修为主、预知性维修为辅,尽量减少故障性维修”的维修策略,走出了一条“积极探索—逐步展开—巩固成果—再深化提高”的设备预防性维修特色之路。到2014年,机泵预防性维修DRBPM系统基本建成,效果良好,超乎想象。随后,其他专业全面开展预防性维修策略编制和实施,为装置长周期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武汉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试点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形成标准流程和标准表过程中,发现许多设备管理人员完整性管理理念模糊,不愿意按照新的体系文件进行日常工作,形成的标准流程无法落地,2015年年底甚至出现实施不下去的情况。通过事业部专家会诊后,武汉石化及时开发了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主要流程在网上实施,督促设备相关人员按要求开展工作,圆满解决了流程实施落地问题。
3.2.2试点成果1)设备可靠性提高。
2016年度武汉石化装置可靠性指数为96.9%,接近国外先进企业水平(97%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为武汉石化连续生产的第4年,全厂设备故障强度情况较2014年仍下降21.6%,较2015年降低4%,全厂设备保持了良好工作状态。2)设备故障率下降。
通过预防性工作,武汉石化机电仪设备故障率明显下降。以动设备专业为例,机泵设备故障检修率从2010年的15.3%降至2016年的4.6%,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MTBF从21个月上升至79.6个月。仪表自控率从2010年的89%升至2016年的97%。
承包商的加班抢修次数降低,绩效显著提高。设备突发故障抢修月均加班人次由2010年的90人/月降低至2016年的11人/月。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适时修订设备专业管理实施细则,规范标准化的工作表单,通过定时性功能提示和预警,确保设备使用的合规合法性。
2012~2016年的运行周期内,只发生1次因外电网故障导致的催化装置停工,未出现其他二级以上的非计划停工。2016年首次实现了全厂高质量的“4年1修”。2017年12月,炼油事业部在武汉组织召开设备完整性管理试点工作验收会,验收结果显示,武汉试点搭建了中国石化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的框架,预防性维修和风险管理理念落地应用,设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设备可靠性大幅提高,为武汉首次高质量4年1修提供了良好条件。与会专家高度评价武汉试点成果,一致同意在中国石化推广设备完整性管理,并于2018年8月发布中国石化炼油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1.0版。
1)编制设备分级方法和缺陷管理程序。
根据设备分级要素的评分值,将设备分为关键设备(A)、主要设备(B)、一般设备(C)三级进行分级管理。根据缺陷后果将缺陷分为一~四级。
要求在不增加设备定员的基础上,设立可靠性团队。对于二级管理模式的企业,按照每个运行部设置动、静、电、仪专业可靠性工程师各0.5~1人配置,专业上归属设备管理部门领导,接受设备专家的技术指导。派驻运行部的可靠性工程师同时接受运行部的领导。
在动设备定时性工作和预防性策略基本成形的前提下,组织专家组编制完成具有中国石化企业特色的综合和动、静、电、仪5个专业的定时性工作和预防性策略。
设备KPI指标包括股份公司级8个、企业级42个(其中动设备14个、静设备16个、电气7个、仪表5个)。针对推广企业在武汉进行了KPI数据采集培训。
完善现有通知单模板,增加专业类别、缺陷现象、缺陷等级、维修类型、配件、配件数量、配件部位、更换原因等内容,作为设备缺陷统计的重要凭证,通过增加字段,实现对故障的深入分析。
在第一批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推广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经验基础上,构建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10大标准模块,并在第二批推广企业中实施。
组织企业、两大院专家赴推广企业开展体系建设现场服务,对设备完整性体系文件、运行机制、要素覆盖、流程梳理、预防维修、KPI指标等内容进行业务指导,协助建立完整性管理平台,大幅度推进体系建设进度。
2019年5月召开了第二批13家企业推广预启动会,推动企业开展体系建设;其中6家推广企业与7家企业进行结对子活动,帮助结对子企业制定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计划。
2020年上半年在燕山开展动设备缺陷库应用试点,为设备缺陷和设备故障提供大数据分析基础,完善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下半年完善后争取向全部企业推广;同时开展静设备、电气、仪控缺陷库试点,2021年争取初步建成中国石化的设备缺陷标准库。
打通通知单—EM工单—一般作业票—特殊作业票的标准流程,提升故障管理水平。在5家企业进行试点,计划形成标准模板后在炼油板块全面推广。
目前已开展了修理费管理系统、设备大检查系统、体系内审检查系统的开发应用。整合了腐蚀管理系统,试点建立动态RBI、寿命评估模块,整合动设备管理监测平台;试点建设电、仪管理子系统等工作。开展设备管理移动APP试点应用。
2019~2020年开展了以设备完整性管理要素复核模式的设备大检查。第一次从体系的角度发现问题,力求以检查推动完整性建设。推进发现问题从体系上找原因、从以治标为主向注重治本转变。2020年传统企业预防性维修率得分见图4
4完整性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4.2提升本质安全,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生产
4.5设备管理队伍素质提升可靠性工程师团队是体系运行的专业管理团队,主要从事体系建设完善,参与区域团队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可靠性分析、KPI指标分析与改进提升等专业技术工作,是体系运作的“主动轮”;可靠性团队的建立优化了管理流程,下沉了管理重心,提高了管理效率。
4.9定时性工作和预防性维修降低设备故障率,提升设备可靠性齐鲁石化监控统计定时事务的执行率、完成率,督促设备管理人员及时完成定期维护等预防性工作,降低设备故障率。其定时事务统计情况见图7。
广州石化利用泵群监测系统使机泵故障维修转变为预知性维修,使预知性维修比例由15%提高到80%,机泵检修次数逐渐减少,故障维修比例由60%下降至2.3%。其泵故障检修率和检修次数趋势见图8。
4.10设备KPI引领,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各企业对照炼化企业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绩效指标建立了企业的KPI指标体系。中韩(武汉)从2019年开始编制KPI管理技术月报,对每月的KPI指标进行分析,查找管理问题所在,及时调整策略,并通过KPI指标的横向和纵向评比,形成KPI引领的良好局面,持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5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1.0版体系文件的基础上完善提升,新增标准化现场管理、修理费管理、检维修队伍管理等内容,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2.0版体系文件。
要求第一批推广企业2021年基本完成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第二批推广企业2022年基本建设完成,其他炼化企业2023年基本建设完成。
要确保设备完整性管理信息平台随推广企业建设完成;完善EM管理系统,确定功能模块,开展界面优化工作;开展设备管理移动APP试点及推广应用;开展能效管理、防腐管理、电气管理、仪控管理、备品备件管理等专业管理模块试点工作。
促进各专业定时性工作、预防性工作策略和计划的落实执行,加强振动、噪音、温度、压力、油液分析监测等状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分析诊断设备故障,向状态预测维修转变,基本建成各专业的智能维修决策系统,确保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效果。
随着设备完整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设备管理的检查模式逐步从传统的设备大检查向体系内审方式转变,从查具体问题、就事论事转变到分析管理问题、体系运行问题,通过内审式检查,推动设备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落地。
6)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
制定国际通行的设备指标,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指标对比分析,发现差距,制定措施,尽快赶超。
6结语